26
2016
-
08
廢舊塑料等垃圾分類到底有多重要?
【成都大環宇塑料顆粒機網訊】
現今的廢鋼鐵就幾毛錢一公斤,行情好時能賣到一塊多錢;而廢紙、廢塑料等廢品的回收人員則明顯減少。垃圾是一個全局性問題。換言之,我國幾乎沒有一個城市不存在垃圾處理難題,幾乎沒有一個城市的城鄉接合部看不到垃圾堆。
宏觀上看,我國每年產生的生活垃圾在1.6億噸以上,且呈快速增長之勢。統計表明,全國垃圾積累量超過70億噸,占土地100萬畝;加上2000多個縣城、2萬多個中心城鎮,全國每年的垃圾產生量接近4億噸;農村的垃圾問題也日益凸顯。
有專家指出,在我國600多個大中城市中,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被垃圾包圍,垃圾成為城市管理者頭疼的問題。也就是說,垃圾是個全局性問題。
但同時,垃圾也是一個局部性問題。換句話說,不能指望其他城市來解決自己城市的垃圾問題,只能自己城市解決自身的垃圾問題。迄今,無論城市的發展水平如何,還沒有一個城市把垃圾運到很遠的地方去處理,只能較近處理,或填埋、或焚燒;今年發生的上海垃圾偷運到蘇州傾倒的情形,屬于違法的非理性行為,也是我國“違法成本低”的結果。
垃圾分類,得到我國政府部門和各地的高度重視。例如,商務部啟動了三批城市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試點;國家發改委啟動了五批國家城市餐廚垃圾回收利用和“城市礦產”試點;一些龍頭企業也以需求為導向,形成了再生資源回收網絡。垃圾處理則是住建部一直推進的工作;各城市的環衛體系運行正常,城市垃圾清運和處理也能得到市財政資金補助。但總體而言,我國推進20多年的城市垃圾分類和回收利用工作不盡如人意。
解決城市垃圾問題,需要從實際出發,需要在調查研究中提出解決方案,否則,政府文件落實結果有時會難以顯現,我國推進這么長時間的垃圾分類,結果還是混裝運輸到垃圾填埋場,可見這項工作的推進難度。
隨著我國經濟發展、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新型城鎮化的快速推進,我國垃圾回收、分類和再生利用行業出現一些新變化,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。
一是回收人員在減少。再生資源回收人員減少的原因,大致有三。其一,在當前經濟下行的情況下,廢品不值錢,錢不好掙也就沒人愿意干了。調研中了解到,現今的廢鋼鐵就幾毛錢一公斤,行情好時能賣到一塊多錢;而廢紙、廢塑料等廢品的回收人員則明顯減少。其二,第一代進城農民工隨著年齡的增大,不想干了;很多小區出現了回收人員好長時間不去回收點的情形。其三,信息化的擠出作用?!盎ヂ摼W+”廢品回收,成為一些站在風口的企業的不二選擇,勢必對原有回收人員產生擠出效應,盡管“互聯網+”廢品回收尚未找到好的盈利模式。
二是在生活垃圾產生量不斷增長的背景下,廢品回收成為各地驅趕的“瘟神”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,垃圾生產量不斷增長,以廢塑料為代表的廢品回收人員和小微企業,卻成為一些地方或城市驅趕的對象。媒體上最早報道驅趕廢塑料集散地的是廣東。據報道,影響15萬人就業、減少當地財政收入8億元。今年,江蘇宿遷也驅趕了被媒體成為“毒瘤”的廢塑料集散市場。再生資源產業,因“其貌不揚”成了一些城市人人喊打的“過街老鼠”。但事實上,再生資源產業對于廢舊物資的循環利用和環境保護不可或缺。
三是一些城市或城區找不到合適的地方堆放垃圾。有關研究表明,我國近1/4的城市找不到合適場所堆放垃圾。一些垃圾處理企業只好不斷創新思路,將原來的垃圾填埋場重新處理或修復,并分選其中的廢塑料。如果要建垃圾焚燒廠,可能出現群體性事件。因擔心垃圾填埋場或垃圾焚燒廠影響健康,“鄰避運動”(Notinmybackyarder)在各地時有發生。部分城市居民通過不同途徑聯絡、集中出去“散步”或“示威”;如果說我國30多年經濟快速發展中積累的環境滯后效應逐步顯現的話,垃圾處理成為城市環境危機爆發的“導火索”。
四是對垃圾處理產業的定位不清。一些地方對垃圾處理的認識模糊、定位不清,持“先放放再說”的態度,不是簡單應付、臨時處理,就是采取“以鄰為壑”的辦法,趕走廢舊物資的集散地。還是以廢塑料為例,由廢塑料帶來的白色污染是世界性難題,如不加以利用會浪費資源,填埋會占用大量的土地,埋在地下極其難以分解。于是,如果到一些垃圾填埋場參觀會發現一個奇觀:打包、碼放整齊的垃圾塑料堆滿四周,而廢塑料的利用技術卻難以得到推廣利用,原因在于利益機制沒有解決好。
面對生活垃圾快速增長、回收分類人員卻在持續減少,垃圾無處堆放、卻不能焚燒減量化,垃圾處理是公益性事業、卻不能享受普惠政策等矛盾。今年6月20日,國家發改委辦公廳、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聯合發布《垃圾強制分類制度方案(征求意見稿)》,以有效減少垃圾清運量和最終處理量,減輕末端處理壓力;有效回收利用垃圾中的重要資源,促進資源節約型、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;同時,培養全社會資源環境意識,不斷提升中華民族整體文明素質。應該說,文件的內容全面,目標具體,責任明確,盡管不少單位或社團將提出修改意見和建議,發文單位也會修改完善的。
文件要重點強調強制分類的制度設計還是方案設計,有些令人費解,畢竟中文很少用“制度方案”這樣的搭配;如果創新一個新詞搭配,需要給出定義以免產生歧義。從落實層面看,雖然有些條款還要進一步準確。但更主要的是,文件需清晰說明想要解決的問題,是解決垃圾中有用廢品的回收利用,還是城市垃圾的總體解決方案?是通過制度設計來解決強制分類問題,還是給出垃圾強制分類的實施方案?
出發點和落腳點不同,主線和重點就會不同。強制分類是文件的重點,內容全面,面面俱到,但各地落地需要清晰。根據制度經濟學理論,一切社會行為均是制度安排的結果。換句話說,有了好的制度設計,市場會很快形成好的分類方案,而不要政府規定。畢竟中國這么大,各個城市的垃圾處理情況不盡相同。而且,任何一個經濟人均有機會主義的取向,即在制度安排下取巧,選擇自己的最大利益而為,這是奧地利學派的研究成果。
以什么標準來分類垃圾和可以再生利用的資源呢?在市場經濟條件下,使用某種東西產生的價值低于全部的成本時是垃圾,高于全成本時是資源。舉例說,任何一家的“破爛”能賣錢的是資源,送給“收破爛”的、人家都不要的是垃圾。換種說法,“收破爛”的人要的東西是再生資源,不要的東西是垃圾,有時收、有時不收的是垃圾與再生資源的分界線。這種分界線是隨行就市的,是市場價格波動的結果。從這個意義上說,強制分類要從政府部門等公共機構做起。從全球看,一些東西在發達國家是固體廢棄物,而在發展中國家是再生資源。除了勞動力成本之外,環境是一個重要因素。發達國家之所以倡導廢物“全球大循環”,實際上是想利用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勞動力、環境容量等資源。
如果以強制分類為主線,尚需解決“班子”和“銀子”問題;要建立長效機制,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垃圾圍城的困境。嚴格地說,分類只是解決垃圾圍城困境的起步,是從源頭解決垃圾問題的舉措,而不是總體方案。從我國現實出發,如何配置政府不同部門支持建立或原有的回收隊伍、如何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最大作用、如何集中財政資金并引導社會資金進入垃圾處理領域等問題,文件應有清晰的路線圖。只有這樣,我國垃圾圍城的問題才能得到真正解決。
垃圾是全局性問題,國家要有頂層設計。垃圾是局部性問題,各個城市應有自己的解決方案。分類是源頭解決垃圾問題的措施之一,回歸大地是垃圾的最終出路。只要我們尊重經濟規律、尊重自然規律,城市垃圾問題會得到最終解決的。
以上信息由成都市大環宇塑料顆粒機生產廠編輯整理。